黄帝文化简介

  轩辕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开拓者,是开天辟地奠基华夏的伟人。

  缙云黄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源于五千年前黄帝缙云氏族南迁浙江缙云山一带以后,与当地先民的原始信仰结合,并吸收春秋战国道家、秦汉方仙道、汉魏南北朝神仙道教和儒学等理论后,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

  缙云仙都,史书记载为轩辕黄帝铸鼎觞百神和驾龙升天的地方。从东晋开始,人们就在鼎湖峰旁建立了缙云堂,作为祭拜黄帝的场所。唐天宝七年,唐明皇李隆基下旨敕改缙云山为仙都山、缙云堂为黄帝祠宇,并把民间联合族祭黄帝的形式上升到官方祭祀。从而与陕西黄帝陵一道形成了“北陵南祠”的格局,仙都黄帝祠宇成为南方祭祀朝拜轩辕黄帝、共诉同根同源的重要场所,缙云也成为南方黄帝文化的辐射中心。

黄帝文化详解

缙云黄帝文化综论

作者:王达钦

  在我国浙江中南部一带,自古以来就有用“缙云”这个名词作为自己行政区域或山川的地名。这种社会现象所蕴含的博大精深历史文化,是一笔十分珍贵的社会资源。

  缙云墟、缙云山、缙云县和缙云乡、缙云里

  缙云墟,见宋《太平御览》和《太平寰宇记》:(1)“《图经》云‘处州缙云郡(今丽水市), 古缙云之墟也’”。

  缙云山,即今仙都山,谢灵运《名山记》云:(2)缙云山, 旁有孤石, 屹然干云,高二百丈, 三面临水, 周围一百六十丈。顶有湖, 生莲花。有岩相近名步虚, 远而视之, 步虚居其下。……中岩上有峰, 高数十丈, 或如莲花, 或如羊角, 古老云:‘黄帝炼丹于此。’

  缙云县,历史上设置有两次。第一次,唐初武德四年(621),在婺州(金华)永康县地置丽州, 下设缙云县。八年(625),丽州和缙云县废撤, 恢复永康县, 仍归婺州。(3)存在时间仅四年。第二次, 在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划婺州永康县南界和括州丽水县北界置缙云县,属处州(丽水),(4)县治设婺括驿道古缙云墟(五云镇)上, 一直相沿至今。

  缙云乡、缙云里,明周士英、吴从周《万历义乌县志》(1596)载:“秦始皇之二十五年(公元前221),定江南平百越置会稽郡,始为乌伤县焉。《异苑》载以颜乌孝子事因名县曰乌伤。……■赤乌八年(245)分县地(上浦乡)置永康县。”境内分置崇德、缙云、龙祈、永宁、智者、同义、双林、明义八乡。其中,缙云乡在县东,管里三(缙云、永昌、修仁),又辖四五六三都。在唐代义乌县设三十个乡,到北宋时并为二十六个乡,熙宁四年(1071)以后改为二十六个都保,仍存八乡旧名以统之。宣和元年(1119)增为二十八个都保。元承宋制。明朝都保改称都,县城四隅各管七个都。嘉靖二十一年(1543)隅不管都,万历以后城外分八个乡三十个里二十八都一百四十个图。清康熙元年(1662)《均里令》规定每都五图,每图十甲。乡、里、都,系旧称,区域相对稳定,一直相沿至清末。(5)此八乡旧名崇德、龙祈、永宁、智者、同义、双林、明义七名,都是儒学思想的产物,唯“缙云乡、缙云里”的名称,为远古氏族名号,它很大可能是秦汉乌伤县时所存在的旧名。

  总之,古代缙云墟、缙云山、缙云县、缙云乡、缙云里的地名都出现在浙江中南部的丽水、金华一带,由于“缙云”是远古时期氏族部落的名称,它存在的历史我们可以尽量的从早从古去追溯,即乌伤县建县之前的战国时期或建县初的秦汉时期。

  缙云氏不才子——三苗君

  “缙云”之名,宋《政和处州志》载就认为是“缙云氏”,(6)出处见《左传·文公十八年》。文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09年,属东周春秋时期。缙云氏,是鲁国史官史克向鲁文公讲起古代尧舜禅让时, 反对虞舜接位一个反对派首领(氏族部落)的名字。

  尧舜禅让,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传说,《史记·五帝本纪》载:尧晚年在治水和接位问题上, 四岳等辅助大臣中出现了分岐, 提议尧的儿子丹朱世袭首领之位, 反对传位给舜的主要有共工、欢兜鲧、三苗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云:“尧欲传天下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敦以天下而传之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流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传天下于舜。”

  晋张华《博物志》:“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杀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同期郭璞注《山海经·海外南经》亦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

  清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载,舜对三苗用兵从尧七十起,到舜三十五年止,前后经过六十多年,战争十分惨烈。《墨子·非攻》“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拆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禹于玄宫,禹亲把天子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扼失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三苗将亡,天血雨,夏有冰,地折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舜趁势强迫三苗改变传统习俗:“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三苗虽败,但未被彻底征服。舜亲率众大举南下,决心一举而歼之。然而力不从心,事与愿违,竟死于途中,并葬于苍梧之野。其妻娥皇、女英见丈夫南征不归,久等绝望而哭洞庭,故唐大诗人李白有“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之叹。(7)

  三苗, 亦称苗蛮, 原来生活在古代南方的氏族部落。吴起云:“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8)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 它和华夏、东夷、古越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四大部落联盟集团。他们大约生活在河南西南部、湖北、江西、湖南一带, 江汉平原上的石家河遗址, 相当于三苗氏族部落文化。他们在五帝时代后期,与尧舜禹为核心的部落集团发生过长期的冲突。 因战败, 而被拆散流放。《尚书· 尧典》:“分北三苗”, 汉郑玄曰:“所窜三苗为四裔诸侯者犹为恶,乃复分流之。”分,是说分散它的人民; 北,是说把他们迁到北方。“迁三苗于三危”,《史记正义》:“《括地志》云‘三危山有三峰, 故曰三危, 俗亦名卑羽山, 在沙州敦煌县东南三十里。’《神异经》云:‘西荒中有人焉, 面目手足皆人形, 而胳下有翼不能飞, 为人饕餮, 淫逸无理, 名曰苗民。’”(9)因此,三苗族君(缙云氏不才子),是从南方被流放到北方。宋罗泌《路史·国名记》云:

  余披传记, 见蛮夷之种, 多(黄)帝者之苗矣。若巴人之出于伏羲;玄、氐、羌九州戎之出于炎帝;诸蛮、髦氏、党项、安息之出黄帝;百民、防风、■头、三■之出帝鸿;淮夷、允戎、鸠幕 、群舒之出少昊;昆吾、滇濮、瓯闽、珞越之出于高阳;东胡、儋人、暴舆、吐浑之出高辛;匈奴、突厥、没鹿、无余之出夏后, 曰是固有矣。缙云之子, 黄帝子孙, 其始不肖以至不才, 几何而不胥为夷也。

  因此, 伏羲、炎帝、黄帝、帝鸿、少昊、高阳、高辛、夏后等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的苗裔散居东西南北广大地域的许多氏族, 可以用“缙云之子, 黄帝子孙”去代称, 它和三苗君(缙云氏不才子)在南方迁徙有关, 同时也表明了轩辕黄帝不仅是炎黄族的始祖, 也是古代南方、北方众多少数民族公认的共同始祖。

  轩辕黄帝与缙云氏

  清胡德琳、兰应桂《济宁直隶州志》载:“缙云山, 州西南三十里, 山有古寺。北瞰重湖, 西联九十九峰。漕河绕其左, 陟巅登眺, 颇称大观。……晋阳山, 州西南三十里, 彭子山之南。前《志》云:‘晋阳山即缙云山, 山上慈云寺。’‘嘉祥县云山, 县东南十里’”。山东省济宁市的缙云山, 记载甚晚, 但它离泰山甚近, 却又讲了缙云山即晋阳山, 表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何光岳《炎黄源流史·缙云氏分布》中指出:(10)“从济宁的缙云山又叫晋阳山来看,晋,晋阝、缙相同,缙云,古当为晋云,初居地当在今山西晋水。”

  缙云氏的“缙”字,《说文》:“帛赤色也”。“缙”,古代与“晋”字通。晋,从矢从一,亦与至通字。《说文》:“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至。”《易·晋》:“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利乎大明,柔进而上行。’”义为进长、升进。“晋”,又通箭,杨汝达《释晋》:“‘晋’字,上象二夭,下为插夭之器”,“二矢插器,其义为箭。”晋,颜师古曰:“缙,字本作晋,插笏于大带与革带之间耳。”绅,束腰的大带。插箭于绅,插笏于绅,当为古代标志性军服装束,故有晋绅、缙绅、荐绅三个代称士大夫的同义词。同时,“缙”字,是晋加糸而成。《说文》:“糸,细丝也。”又:“丝,蚕所吐也,从二糸。”有农耕桑织的含义。晋,还为水名,即汾水,今为山西省的代称。

  云,州名。山西省北部地名多云字,如云州、云中郡、云中山、云内谷、云阳谷、云岗石窟等。云,云雨之云。《左传·昭公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汉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晋杜预曰:“黄帝轩辕氏,姬姓之祖也。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11)云,也为姓。《通志·姓氏略四》:“云氏,缙云氏之后也。北齐有云定兴。”

  如果将缙、云两字分别训诂的内容,联合起来综合考虑,那“缙云”这个词所蕴含的奥秘,大体是:(一),五彩祥云。缙云和景云、卿云、吉云三个词音近,都是五色祥云。黄帝受命有云瑞,以云为纪,以云为名,黄帝号为缙云氏;(二),军事集结,进长升进,集聚成王,“姬水导源,缙云结庆”;(三),山西省晋水上游古云中(大同)一带;(四),缙云为名的氏族部落。由此而推,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前,炎帝族被蚩尤打败,向北撤退,请求黄帝帮助。黄炎两兄弟部族,在晋水上游云中(大同)一带组成联军。起兵时以黄土为依托,故有土德之瑞;时值三秋,彩云缭绕,故有缙(景)云之吉,军事统帅(部落联盟首领)遂取名曰缙云氏。随后大军沿桑干河而下,驻札在涿鹿东部,其山名为缙(晋)山(今北京市延庆县,唐末为缙山县,因境内有北魏缙山而得名),结果打败九藜族,杀死蚩尤;接着又战胜炎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登上部族联盟总首领,代神农而成为黄帝。因此,缙云是黄帝的一个别称。

  浙江中部缙云山的黄帝传说

  黄帝炼丹飞升,属道教文化形态,从历史渊源角度考察,可上溯《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弓。

  这是一个瑰丽的著名神话,出自齐人申公《鼎书》。这个神话与缙云的关系,晋崔豹《古今注》云:

  孙兴公问曰:“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拔龙须,须坠而生草曰龙须,有之乎?”答曰:无也。有龙须草,一曰缙云草,故世人为之妄传。”

  孙兴公就是晋著名文学家永嘉太守(温州)孙绰,他问黄帝炼丹的传说真假问题,答者云龙须草即缙云草,把缙云就是黄帝的有机关系间接地告诉给我们。晋郭璞《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还说:“《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十) 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

  我国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是第一位介绍缙云文化的著名作家,他在《游名山记》中云:“凡此诸山多龙须草,以为攀龙而坠化为草,又有孤石从地特起,高二百丈以临水,连绵数千峰,或如莲花或如羊角之状”,“龙须草,唯东阳,永嘉有。永嘉有缙云堂,意者谓鼎湖攀龙须有坠落,化而为草,故有龙须之称。”在《山居赋》中有“方石,”作者自注“方石,直上万丈,下有长溪,亦是缙云之流云。此诸山并见图纬,神仙所居。”《归途赋》中有:“停余舟而掩留,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12)

  此外,郑缉之《东阳记》云:(13)“缙云山,孤石撑云,高六百余丈,世说轩辕游此飞升,辙迹尚存。石顶有湖,生莲花,尚有花一瓣至东阳境,于是山名金华,置金华县”。刘澄之《宋永初山川古今记》:(14)“永康有缙云堂,黄帝炼丹处……。晋成帝作。缙云台,黄帝炼丹之所。”

  在上述南北朝文化名人所说的史料中,浙江中部一带当时就有以‘缙云’这个名词命石的乡、里、草、山、流、堂、馆、迹、台、阁、墟、县、驿等地名。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推测,这一带蕴藏的黄帝传说文化源远流长。

  缙云氏的茫茫踪迹

  《左传》云:舜流放四凶族(帝鸿氏不才子欢兜、少昊氏不才子共工、颛顼不才子鲧、缙云氏不才子三苗之君),“投渚四裔,以御魑魅”。这“四凶”,都为尧的亲信,部落联盟核心集团中的反对禅让派。从“不才子”一词分析,应还有不反对或支持虞舜的“才子”存在,即因以对虞舜接位而被流放到边境的和不反对虞舜接位而留住在原地生活的二类。就缙云氏来说,我们直到现在还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缙云山,即今仙都一带,大体为今缙云县地域为核心。汉马融曰:(40)“缙云,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唐孙逖《送杨法曹按括州》诗中有‘东海天台山,南方缙云国’的句子。近代著名方志专家余绍宋主编的《民国浙江通志稿》(41)云:

  古代所传,夏禹之前,浙江盖有二国,一为缙云氏,在今缙云县,《志》所谓黄帝之臣夏官受封于此是也;一为防风氏,在今武康县(德清),《鲁语》所谓汪芒氏之君,世守封要之山者也。

  鼎,古代国家重器、王位和国家的象征。梁虞荔《鼎录》首载:(42)“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石瓮,象龙腾云,百神螭兽满其中,(铭)曰:真金作鼎,百神率服。’”刘峻《东阳金华山栖志》:“神居奥宅,是以帝鸿(黄帝)游斯此铸鼎,雨师寄此乘烟,故涧勒赤松之名,山贻(存)缙云之号”且金华郡,即婺州,南朝陈时称缙州。永康市,原称永康县,三国吴大帝(孙权)赤乌八年(245),分乌伤县(今义乌市)南界上浦乡地设永康县。《新唐书·地理志》云:婺州永康县“本缙云。”丽水市,原称括州、处州,唐时亦称缙云郡。因此,古缙云国之地,即缙云氏族聚之地,起码包括今丽水、金华两市一带,即浙江省中部。

  缙云氏迁入浙江中部,还有传说痕迹,宋《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九:“石帆,《永嘉(郡)记》:‘永嘉(江)南岸(一作北岸)有帆石,乃尧时神人以破石为帆,将入恶溪道次,置之溪侧。遥望有似张帆,今俗号为张帆溪,与天台山相接。’”永嘉,即温州。永嘉江即瓯江。恶溪,即瓯江游支流好溪,在缙云、丽水一带。石帆山在今青田县城西北42公里,大溪东岸。

  缙云氏族在北方的活动踪迹,主要在山东省。济宁市有缙云山,济宁,古为任国,春秋属鲁,战国属宋,后属齐。缙云山在漕河旁边,漕河即担负漕运河的运河,即在运河一旁。■,缙云氏族居住之城。在山东,古有二个■邑。

  (一)《春秋·庄公元年》:“齐师迁纪■、■、■。”

  “■”,杨伯峻注:“无传。■、■、■为纪国邑名,齐欲灭纪,故迁徙其民而夺取其地。”■音瓶(山东安丘县西),■音赀(山东昌邑县西北二十里),■(安丘县西南六十里)。鲁庄公元年,即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93)。故■,本为春秋纪国之城,可以称为纪■。

  (二)《春秋·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

  杜预注:“■,鲁地。”杨伯峻注:“此■为鲁地,而在宋之间者,与元年纪邑之■非一地也。”故此■,当可称鲁■。纪■与鲁■,同名,应当属同一氏族。此外,鲁庄公元年,齐国军队迁■人,在庄公十一年,鲁国军队在■地将宋国军队打败,相距十年。鲁■可能从纪■迁来或■氏族双方合并聚居地的地名。

  到了春秋时期,在纪国的,住■,为纪的附庸,纪又为齐的附庸,■其实是齐的附庸。公元前693年,齐襄人一部可能往西,迁到同族鄣地今山东东平一带;一部往地迁到鲁国,今山江济宁一带,和那里的同族聚居,八年(公元前690)齐灭纪国,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鲁军在■地打败宋师,■人又可能向南迁移,进入山东、江苏之交的赣榆一带,聚居而成为方国。齐恒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率军兼并鄣(东平),鄣人和■人会合加入纪鄣,聚族成为方国称纪鄣。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3)秋,齐师伐莒,莒子奔纪鄣,齐军追到纪鄣,灭其国,缙云氏族中■、鄣等部,见城破,为了纪念,改姓为章,并继续南迁,散居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一带。

  西部缙云氏的踪迹,重庆市内缙云山,今亦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北宋《太平寰宇记》:“其山高耸,林木郁茂,下有泉水,东西分流,传之黄帝于此三合神丹,故得此名以纪之。”宋《灵成侯庙碑记》:“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宾,以御魑魅,名其于此。”明曹学■《蜀中名胜》卷十七引《图经》:“缙云山,在(巴)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林木,下有温泉,分东西流,相传黄帝于此合药。”山中有缙云寺,初建于唐。故此缙云山,当“缙云氏不才子”氏族西迁流放时所居之地。

  道教形态的黄帝文化

  总而言之,缙云氏是轩辕黄帝的一个别称, 五千多年前他与炎帝氏族一起, 先后从西北陕甘高原游牧到今山西大同桑干河上游一带后,为了抗击东夷蚩尤集团,与炎帝和熊罴貅貔■虎等众多部落合兵时所取的氏族名称。经过涿鹿、阪泉大战,统一了我国原始社会中原大地,代神农而成为黄帝。唐尧时, 其中一支仍担任部落联盟中四岳之职,佐尧掌礼。因主治(政)南方一带,担任夷族地区的三苗之君。与共工、鲧一起主张尧子丹朱世袭,反对虞舜接位。虞舜摄政后,为了架空帝尧的政治权力,把三苗君(缙云氏不才子)当作为四凶之一, 被打散流放。他们后来和分布各地的许多兄弟氏族同化融合, 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 而黄帝亦被尊为人文始祖。到春秋时迁入南方的缙云氏丽戎族一部,或■人一部先后进入浙江中部,见山中孤石(鼎湖峰)和古文“祖”字同形,把它当作氏族始祖的象征,遂成祭祀黄帝之地,称缙云山。他们后来和瓯、闽、百越等氏族不断融合同化的过程中,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浙江中部一带建立缙云城(墟),水称缙云溪,里称缙云里,乡称缙云乡,堂称缙云堂。陶弘景《水仙赋》:“若夫层城瑶馆,缙云琼阁,黄帝所以觞百神也。”《真诰》云:(18)“括苍山洞, 周三百里,…… 在会稽东南, 群帝之所游,山多神异, 又有缙云堂, 孤峰直耸, 岩岭秀杰, 特冠群山。” 张正见《石赋》:(19)“开五岭之灵图,集九老之仙都”,“双立天门之郡,特起缙云之堂”。陈顾野王《舆地志》:“永康县南忠义堂,村下有石亭长二十里,有缙云台,即三天子都也。”到盛唐,又命名水为丽水,州为丽州,山称古丽,改缙云堂为黄帝祠宇,并进行道州二级公祭,并将氏族文化和方士、道教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成为铸鼎、觞百神、驭龙飞升为主要内容的黄帝文化形式流传。唐王■《轩辕本记》载:(20)

  以景云之瑞,庆云之祥,即以云纪官,官以云为名,故有缙云之官。(或云帝炼金丹,有缙云之瑞,自号缙云氏,赤多白少为缙)于是设官分职,以云命官:春为春云官,夏为缙云官,秋为白云官,冬为黑云官,帝以云为师也。是时炎帝之裔姜姓者也缙云者,帝之祥云。其云非云非烟,非红非紫。又以帝炼丹于婺州缙云之堂,有此祥云也。……南至江,登熊湘山。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黄帝往,炼石于缙云堂,于地炼丹时,有非红非紫之云现,是曰缙云,因名缙云山。(在婺州金华县,一云永康县也)……时有薰风至,神人集,成厌代之际,即留冠剑佩舄于鼎湖极峻处昆仑台上,立馆其下,昆仑山之轩辕台也。

  这黄帝传说文化,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后期封建社会中,一直被理解为荒诞。宋叶清臣《处州独峰山铭》云:(21)“黄帝车辙马迹, 周遍万国, 丹成云起, 因瑞名(缙云)。”留元刚《初阳山题记》(22)中云:“想轩黄之驭,质凝祛妄,出又入无”。明成化《处州府志》曰:“处州为古缙云墟, 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阳之位, 黄帝炼丹于缙云之上。”著名地理旅游家王士性亦云:(23)“仙都者,鼎湖也,世称轩辕鼎成上升,而五色云见, 故邑称缙云, 道书二十九洞天也。”清官石万程,在仙都留有《轩鼎问疑》(24)一篇,中有:“缙云轩鼎事,志传未载其详,览者疑为附会,予初亦未之信。”清史学家谷应泰在《仙都广志序》中也说:“乃言缙云者,必称仙都。仙都得名,肇自轩辕骑龙上升。毋论陕右浙东,道理不侔,即神仙之说亦涉于诞,儒者弗举也。”康熙二十年《缙云县志》也承认:(25)“黄帝上升之说,似为荒唐。”

  道教,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土宗教。它的思想渊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它的组织形成过程是战国秦汉时代的方士,两汉时期的黄老道和佛教传入中国的刺激。东汉三张(张道陵、张衡、张鲁,主要是张鲁)为主要代表的方士们,扬弃祖宗神黄帝,奉《道德经》为主经,尊老子为教主,创立五斗米道(一名太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 国土分裂, 人民苦难,为道教和佛教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思想环境。道教活动场所叫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二十四庐等之说。缙云仙都为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名元都祈仙洞天。从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所记的一百多处洞天福地中,明确记载与黄帝有关的道教活动场所全国仅缙云仙都和崆峒山二处。这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今时代, 如果继续把缙云仙都黄帝文化仍视为荒诞,或简单地表述为“道家之杜撰”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缙云山的封禅和祭祀

  唐徐坚《初学记》云:“《礼记》曰:‘昔先王因天事天, 因地事地, 同名山升于中天。’”《河图真纪》也云:“王者封泰山禅梁父, 易姓奉度, 继兴崇初也。” 即古天子每年举行的祭祀大典, 报天之功日封, 报地之功月禅, 封禅大典一般都在泰山上举行。《管子·封禅》云:“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黄帝封泰山禅亭亭。’” 即黄帝封天在泰山, 禅地在泰山下的亭亭山。亭亭山, 在山东省泰安县南五十里泰山之阜。黄帝封禅, 就是缙云封禅;黄帝之世,就是缙云之世。宋《太平御览》卷九五三有载:

  郭子横《洞冥记》曰: “太初三年东方朔从西那国还汉, 得声风木枝十枚九尺, 大如指, 真可爱, 缙云封禅之时, 许贡其木为车辇之用。 此木生因洹之水, 则《禹贡》所谓洹也。其洹出甜波, 树上有紫燕黄鹄集其间, 实如细珠。风吹枝如玉声, 因以为名。春夏馨香, 秋冬声清。有武事则如金革之响; 有文章则如琴瑟之响。上以枝遍赐群臣。百岁者以此枝颁赐; 人有疾者, 枝则汗出, 死者枝则析。昔老聃在于周世言, 七百年枝未汗。渥■生于尧时, 年三千岁植此竟未折。”上乃以枝赐朔。朔曰: “臣己见枝三遍枯死, 死而复何啻于汗折而己哉。里语曰:‘年未半, 枝未汗。’此木五千岁一湿, 万岁一枯。缙云之世, 此树生于阿阁间也。”

  缙云县传统民居,为连体四合院的大房子, 俗称道坛。其中的天井叫明堂, 是封建社会氏族住宿、生活和祭祀的场所。汉蔡邕《明堂月令论》云: “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易》曰:‘离也者,明也,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人君之位,莫正于此也”。《尸子·君治篇》:“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总章,殷人曰阳馆,周人曰明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又有《文中子·问易篇》:“黄帝有合宫之所,尧有衢室之问”。谢灵运《山居赋》:“合宫非缙云之馆,衢室岂放勋之堂”。作者自注:“缙云,放勋不以天居所乐,故合宫衢室,皆非掩留,鼎湖。汾阳乃是新居”。后来人们将合宫、明堂合为一义,也称缙云堂。谢灵运《游名山记》云“永嘉有缙云堂”, 刘澄之《宋永初山川古今记》亦云:“永康有缙云堂,……晋成帝作。”其实就是一处, 即鼎湖峰旁今黄帝祠宇址, 因为这块风景秀绝之地正处于永嘉郡、永康两地之交的缘故。在这里祭祖, 年代甚早。2004年5月在黄帝祠宇二期工程施工工地上, 我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一片, 它告诉人们这里祭黄帝, 可以上推到先秦。

  缙云堂, 缙云县民间简化为云堂, 有三处:一在仙都;二在县城古北门外;三在缙云县与永康市的下东山, 亦称城阙陶, 为一处古墟城堡遗址。有意思的是, 梁太清三年(550)著名文学家江总避乱到浙江, 写有《云堂赋》一篇。(51)

  古代祭祀先祖之文, 有的称铭。《礼记·祭统》:“夫鼎有铭, 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其先之美, 而名著后世者也,…铭者, 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 列于天下, 而酌之祭器, 自成其名焉, 以祀其先祖者也。”元《仙都志》载, 在缙云仙都山的有,唐建中二年(780)节度判官李季贞《仙都山铭》,唐淮南节度使张露《仙都山铭》,唐殿中侍御史韦翊《仙都山铭》,宋两浙转运副使叶清臣《处州独峰山铭》。(52)。

  总而言之,我国东南浙江中部一带十分丰富的缙云文化,它应当是四五千年来黄帝缙云氏族迁入聚居后,见山中有孤石高耸入云如‘祖’字,遂定为祭祀先祖之地,它们后来和道家铸鼎、炼丹、觞百神、驭龙飞升等信仰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文化类型,它是我国一笔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刊有删节)

精彩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