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都典故 > 仙都的传说

仙都的传说

婆媳岩、舅轿岩】

数千年来这里的人们相传:很久以前,附近一户人家,媳妇心肠狠毒,常常虐待年迈的婆婆。有一天天降暴雨,婆婆来不及收稻谷,被雨淋湿了。媳妇发现后对婆婆又打又骂,婆婆逃到对面山上时,再也跑不动了,大声呼喊:“天啊,还有没有天理!”顷刻间电闪雷鸣,媳妇的头被劈下来了。

这一天,媳妇的哥哥抬了轿子来接妹妹回家,正好看见妹妹头颅被雷劈下的惨状,他又害怕又难过,便两腿一软再也走不动了,轿子也停了下来。大家往婆媳岩对面的狮豹山上看一看,那里也有两块石头,前面小的那块像是一个背着包袱的汉子,后面大一点的那块石头,像是一顶轿子。这两块石头叫“舅轿岩”,它们与婆媳岩隔溪相望,组成一组奇妙景观。正因为有了这组自然景观与传说,当地的媳妇们都非常孝敬婆婆。

 

【龙耕路

传说这条绝壁栈道是巨龙穿过形成的通道,所以叫“龙耕路”。相传东汉刘秀称帝前,被王莽军追杀至此,前临深渊、绝壁,后有追兵,危难之际天降神龙,从岩壁间耕出这一条路,让刘秀逃离险境。“龙耕路”对面的村庄叫下洋村,村民大都姓刘,据说是刘秀后代。下洋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家家户户打造成了“推窗见绿,开门见树”的花样农家。

白蛇路

关于这条路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善良的许仙中了法海奸计,端午节时让妻子喝雄黄酒,白蛇现形吓死许仙。白素贞悲痛万分,为救夫君,飞越山山水水到仙都山采药。在仙都山口,她被守候水边的狮虎将拦住,情急之下,顿发神威从岩壁中间硬穿而过。最后在鼎湖峰采得灵芝草,救活了丈夫。所以“龙耕路”又称“白蛇路”。

【丹室】

相传,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权倾一时的宰相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自杀,次子张嗣修被打致残,第三个儿子张懋修不堪政敌的凌辱,决意追随父兄于地下,但他投井不死,绝食也不死,最后隐姓埋名,秘密投奔父亲的老部下、在家守孝的郑汝璧。他化装成道士,自称葛炼师,栖身这里长达二十年。仙都的美景在他苍凉的心境中注入了一丝暖意,张懋修也为仙都的人文景观增添了些许厚重。

 

【大肚岩】

大肚岩在小赤壁的最北端,中部高高隆起,肚大如鼓。相传轩辕黄帝在仙都铸鼎炼丹时,发明了饭甑,并将饭甑架在大肚岩对面好溪旁。饭甑中有饭娘,每日源源不断地生出米饭给各路神仙、大臣及当地百姓。一日,来了位大肚神仙,因胃口大,把饭娘吃了,饭娘在他的肚内不停地生出米饭,肚子越来越大。待他勉强走过好溪,就再也走不动。黄帝见了好气又好笑,命他在此驻守仙都的南天门,与饭甑岩隔溪相望。

 

【天鹅孵卵】

古时候,附近有个姓张的老汉。有一年春天,张老汉领着儿子福根来到天鹅坪割草,发现有条大青蛇咬住一只正在孵卵的天鹅。父子两人挥刀砍死了大青蛇,救了这只天鹅。

父子两勤勤恳恳过日子,渐渐地,稻谷满仓,牛羊成群,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几年后的一天,福根看见天上有一群天鹅飞过,欢欢喜喜地吹起竹笛。吹着吹着,一只小天鹅从天上飞落了下来,变成一个千娇百媚的姑娘。原来这就是当年在天鹅坪孵化出的小天鹅,是天鹅妈妈让她来报恩的。天鹅和福根结了婚,第二年就生了一对白白胖胖的儿女。天鹅坪直到今天还在,人们又叫做“天鹅孵卵。”

【招隐洞】

招隐洞高大宽敞,可容百余人。洞后石壁有古代八大神医雕像,分别是:秦越人(即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孙思邈、宋慈、朱震亨、李时珍。我国医学有数千年历史,许多医学药物学家,人们世代奉为神,护佑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招隐洞上面一层矮小,相传有一位樵夫在这里看两位老者论道,只一局棋工夫,回头一看,刀柄已烂。仙家一局棋,人间已百年,原来是樵夫遇仙。

相传这两位仙人是黄帝和歧伯。黄帝在鼎湖峰炼丹之余,觉得自己年岁已高,来到这里,与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歧伯,谈论益寿延年之道、养生病之法。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就是后人根据黄帝和歧伯的谈论记录整理成。

 

【老鼠偷油】

眼前清澈碧绿的池塘,叫青塘。相传青塘本是一个装满食油的油缸。有只山鼠从青塘后山偷偷进来,把尖尖的嘴巴伸进油缸,拼命地偷吃食油。恰好有位神仙路过此地,用拂尘一掸,从此山鼠化为小山,油缸化作青塘,留下这惟妙惟肖的老鼠偷油景观。老鼠居十二生肖之首,勘舆家认为这里处风水绝佳。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从前,江西有一个风水先生来到这里,断定老鼠背脊上建祖坟,可出十八个进士。结果,他把这个专利转让给了一个财主。在双方达成交易的时候,风水先生说,因为他过早泄露天机,就要变成双目失明的盲人,要财主好好供养他到年老寿终。

不出几年,财主家的儿孙,果然出了十八个进士,个个衣锦还乡。池塘中十八条红鲤鱼已经应验了十八个进士,于是狠心的财主便将这位双眼失明的风水先生赶出家门去乞讨。这事被风水先生的徒弟知道了,发誓为师傅报仇,使计让主人家在坟前造上一座八柱亭子,破这好风水。当亭子最后一片瓦盖上时,霎间大雨倾盆,青塘里的水冲出堤岸,塘底跃出十八条鲜红的鲤鱼趁着水势逃到好溪中去。当最后一条即将跃出塘口时,徒弟突然产生怜悯之心,挥起长烟筒,把这鱼打回了池塘里。不久,那主人家的十八进士,在外横行不法,欺压百姓,除了一个跛脚进士外,全被查办。那主人也在气恼悔恨之中,一命呜呼了。

原来,这青塘一年到头不会涨,不会干,使十八条鲤鱼能安稳生息,全靠的是这老鼠的功劳。每当塘水满了,它就把水吸进肚里去;每当塘水浅了,就将肚里的水吐出。而当这八柱亭子一造,却像个老鼠夹子,正好夹住偷油的老鼠。老鼠一被夹死,肚子里的水再也藏不住,全泻了出来。塘水一满,鲤鱼也呆不住了。这个故事传递着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那就是“人要知恩图报,决不可过河拆桥”。

 

【仙女照镜

相传玉皇大帝有十个女儿,个个聪明漂亮。有一次太白金星下天庭巡查,发现此处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一照美白,二照祛斑,三照除皱,四照眼睛大一圈。太白金星回去后,将此事向玉皇大帝禀报,恰好被玉皇大帝的女儿们听到,仙都有如此奇宝,都要去看看。玉帝实在拗不过她们,便答应让她们下凡一天。为了让女儿们能够按时返回天庭,临走时,又让女儿们喝了一杯叫做“僵身治心”的仙酒。喝了这种酒,过了一天身子就会变成石头。仙女们到了仙都,被这里的景美深深吸引,忘记了回天庭的时间,于是就变成了仙女峰,永远守候在这里。

 

倪翁与白猿的故事

相传一天晚上,倪翁正在专心致志读书,突然石缝中伸出一只毛茸茸的手,向他讨东西吃。倪翁知道这是修炼千年的白猿,就拿起笔在白猿手上写了两个“山”字,就像两座叠起来的大山,将白猿的手压得不能动弹。白猿这才知道这个倪翁了不得,连忙求饶。倪翁要求白猿答应两个条件:第一,今后一定要改恶从善;第二,稻田里的青蛙叫声吵得无法静心读书,要把青蛙赶跑。白猿听了,连忙答应。于是倪翁就把两个“山”字中间的一笔连起来,成了“出”字。从此以后,这里果然听不到青蛙叫声,倪翁还与白猿成了好朋友。

 

 

问渔亭濑仙问渔访友的故事

起问渔亭,有一段濑仙问渔访友的故事。据说明嘉靖年间,缙云进士樊献科,在朝廷担任监察御史。他不畏权势,将严嵩的门生、当地恶霸王坤虎送上了断头台,人称“铁面御史”。不久樊献科辞官回到缙云,隐居倪翁洞,自号“斗山洞天”,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有一天,他的朋友濑仙来拜访他,因为仙都山有大大小小一百余个山峰,当中的奇穴异洞,更是多不胜数。濑仙划船走了一大圈还是迷了路,遇到了一个老渔夫,询问樊献科的住处。老渔夫说:“这里住着一位斗山先生”。濑仙一听斗山先生就是他的好朋友樊献科,于是三人见面了。斗山先生拿出了酒,渔夫拿出了刚打的鱼。三人一边喝酒,一边叙旧。渔夫起身告辞的时候,濑仙拿出了五十两白银赠送给他,渔夫坚决不肯接受。濑仙深深敬佩这渔夫,就拿这五十两银子交给樊献科,在这块石头上建了这么一座亭子,取名为“问渔亭”,用来纪念他“访友迷路、借问渔夫、老友相会、辞谢赠金”这件事。

 

【鼎湖峰】

相传,黄帝带领他的部众南巡来到苍龙峡口,抬头仰望,只见石柱矗立于溪畔,阳刚无比。当时的中国刚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崇拜“男根”(男性生殖器)现象十分突出。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部族要强大,就要增加人口数量,就必须依靠男性强大的生殖能力。汉字祖先的“祖”字,最早写作“且”,而“且”字是个像形字,就像一根坚挺的男性之“根”()。

正在此时,先头部队来报告:沿溪而上五里,又发现一个巨大的山峡——芙蓉峡。峡底深沟,状若女阴,其间又有清泉涌出。泉水流至好溪,滋养这眼前这擎天石柱。此外,还在附近十里之“荆山”(东渡镇荆坑)发现“黑金”!

黄帝于是在此安营扎寨,采“金”铸鼎,采石柱“男根”之阳,汲芙蓉峡“女阴”之泉,阴阳调和,炼制丹丸。这一年的九月初九,金丹炼成,黄帝驭龙升天。而“男拜鼎湖峰、女拜芙蓉泉,求子者生龙、求女者得凤”之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仙都石笋万丈长,日落西山影上量

关于鼎湖峰倒影,还有一个“仙都石笋万丈长,日落西山影上量”的故事。在明朝时期,缙云人樊献科在京城做官,回老家探亲回朝廷时,带了枕头般大的粽子献给皇帝。皇帝感到十分稀奇,问樊献科,这么大的粽子,哪来这么大的竹叶来包?樊献科回答:“我的家乡仙都的竹子比金銮殿的盘龙柱还要大。“皇上听了不禁摇头,越发生疑:“世上哪里有那么大的竹子?”樊献科自豪的说:“这不稀奇!仙都的竹子大,是因为仙都的石笋都有万丈长。"皇帝一听,又来劲了:“这万丈长的石笋是怎么量出来的呢?"皇帝这一问,倒把樊献科给难住了。要是答不出来,便有欺君之罪,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时,与他同在朝廷为官的缙云老乡郑汝壁来为他解这燃眉之急了,只见郑汝壁将手中拿着的朝笏侧向一倒。樊献科看到朝笏往地上一倒时的影子,就对皇帝说:“仙都石笋万丈长,日落西山影上量"。皇帝听了,恍然大悟,原来“仙都石笋万丈长”古人是靠太阳从西边下山时量它的倒影量出来的。 

【缙云烧饼的传说】

缙云烧饼的制作技艺,相传还是受轩辕黄帝炼丹缙云山而受到启发后发明的呢。传说轩辕黄帝当年在缙云山鼎湖峰架炉炼丹,饿了就以山泉和面,揉成团贴在炼丹炉内壁,烤出的饼色泽金黄,酥糯可口,香飘四野。轩辕黄帝驭龙升天后,当地百姓就用陶土,模仿黄帝的丹炉,制造陶炉,烧烤面团食用。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烧饼桶和闻名于世的缙云烧饼。

缙云烧饼是缙云最著名的传统美食,先后被评为浙江名小吃中华名小吃、首届中国旅游金牌小吃。缙云烧饼也是缙云农民创业就业的传统方式,2017年,全县在全国各地从事烧饼行业的达1.5万人,产值15亿元。

 

【缙云黄茶的传说】

相传,轩辕黄帝于仙都鼎湖峰铸鼎炼丹,登龙升天,飞天之时,灵草沾染金丹仙气,绿叶化金枝而成黄茶,每当春来回暖,茶树萌发出金黄色嫩芽,亮丽犹如奇葩绽放。采其黄芽,炒干以水冲泡,汤黄叶黄,清香不散,回味甘醇,饮者体健明目,百病祛除。百姓感念黄帝所赐,谓之黄茶。

缙云黄茶不是六大茶类中的传统黄茶,是绿茶中珍品,具有萌芽期早、氨基酸含量高、胡萝卜素及叶黄素均高的特点,呈现“外形色泽金黄透绿、汤色鹅黄隐绿、叶底玉黄含绿”的“三黄透三绿”特色,具有很高的保健养生价值和饮用欣赏价值。201111月,深藏闺中的缙云黄茶首次在浙江省农博会展示亮相,得到业内人士的赞扬和广大市民的认可。近些年,缙云黄茶先后荣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中茶杯特等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4年缙云黄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缙云黄茶荣获G20杭州峰会选用产品。

【缙云爽面的传说】

缙云人抽拉的手工面,细长如索,所以称“索面”。相传黄帝南巡,在驻足鼎湖九炼金丹的同时,广泛传播中原文明,缙云百姓感恩戴德,遂以自制的索面礼待黄帝君臣。索面上口,柔韧爽滑、满口清香……,黄帝连声说:“爽!爽!爽!”借黄帝金口玉言,缙云人将“索面”改称为“爽面”。爽面长长,谐音“寿命长长”,黄帝食之腾龙升仙,百姓食之幸福安康,爽面自此成为缙云先民款待贵宾、寿诞喜庆首选的珍馐美馔。

缙云爽面最大特色是字,用的是农家种的土小麦908”作原料,没有任何添加剂,制作时要经过和、发、切、揉、上、拉、晾七个程序。有的农户技术精益求精,爽面拉得细长而匀,甚至象山沟里的龙须草那样美,于是许多人又叫龙须面。农村过生日或招待客人都用它烧爽面卵。

【仙都丹玉的传说】

 “仙都丹玉”是2011年在缙云舒洪发现的一种新玉石。相传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后巡游江南,他在仙都的鼎湖峰下取男根木、女阴泉、五色石用来炼丹,丹成后跨上龙背飞升。当神龙昂首摆尾时,龙尾蘸到丹鼎中的丹液,神龙轻轻一甩,就把沾在尾巴上的丹液甩到了舒洪的一座山上,化成了如今的“仙都丹玉”。

20125月,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省珠宝玉石首饰鉴定中心,对仙都丹玉进行了矿物学及宝石学鉴定,确定仙都丹玉是一种以玉髓为主要成分的玉石,隐晶质结构,硬度在摩氏6.5-7之间,密度在2,6-2,70之间,折射率为1.53-1.55;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含量在92-96%左右。对照《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GB/T16552-2011),仙都丹玉与黄龙玉的宝石特征基本一致。从此,仙都丹玉开始走进寻常百姓。

仙都丹玉有山流水、草皮料和山料等,以黄、红、白为主色调,并有黑、紫、灰等多种色彩伴生,还有金包银、银包金、金包铁等形式。玉质纯净、色彩靓丽,水头温润,玉质晶莹,不起绵,不裂绺,韧性好、易雕琢。所以不论原石还是雕刻作品均美轮美奂,深受玉石专家特别是黄龙玉收藏者的喜爱。行家们认为仙都丹玉具寿山石的色彩、和田玉的温润、翡翠的硬度、黄龙玉的品质,可以说集当代中国优秀玉石品质于一身,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品质最好的黄龙玉山料。